Show Menu
True Story Award 2024

灰色生命线

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中国人,在你刷微博、逛抖音、看微信公众号文章时,一条公益广告出现在你的时间线上——一个大哭的孩子,或是一个无助的妈妈,广告告诉你,他们身患绝症,被病痛和贫困笼罩,只有依靠你的帮助才有希望走出困境;你点击广告,页面跳转到一个捐款链接,你带着怜悯为他们捐助了100元。
猜猜看,这100元会有多少元真正抵达需要帮助的人的手里?
不到10元。

2023年9月12日,一则“儿慈会工作人员”卷走千万善款的爆料消息不胫而走。患者家属控诉,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一位名为柯善孝的志愿者,以“配捐”为名,诈骗几十名患者家属资金超千万元。儿慈会则力图撇清关系,称柯善孝不是基金会工作人员,只是“短暂的志愿者”。
儿慈会是中国筹款量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之一,受骗者则都是大病患者家庭。这是一起偶然的诈骗案吗?诈骗者和基金会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被筹集的患者家庭资金可能用去了什么地方?

报道通过深入调查,揭示了一条在公众意料之外的隐秘利益链:不少以“配捐”名义被层层上收的患者家属资金,实际进入了商业化广告投流渠道中,成为微博、百度、抖音、微信朋友圈里“救救白血病孩子”“助力大病患者重生”等募捐广告,以病毒式传播吸引公众注意力。
这之中,诈骗者柯善孝这样的“公益商人”充当中间操盘手,一面和慈善基金会合作、挂牌,一面向重症患者家庭集资,甚至诱导他们借款、贷款。儿慈会这样的公募基金会则靠着“公益商人”扩大影响,收获耀眼的募款成绩和社会声誉。商业平台、广告商,靠着源源不断的“公益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而无处求助的患者家庭,只能在巨大的信息差中,为了亲人的一线生机放手一搏。

这一暗链指向一个残酷的事实:那些为我们在中国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大多数公益性商业广告付费的,不是基金会,而恰恰是亟待救助的患者家庭。
假设每向患者家庭筹集约100000元用于投放广告,可以吸引约130000元的社会捐款;这之中,广告商和社交平台拿走大头(100000元),分文不出的基金会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10%的善款作为“管理费”(13000元),充当操盘手的中间人抽成约3—4%(5000元),而作为高额的广告投流费用实际支付者的患者家庭,在拿回“本金”的同时,只能分享剩余不到10%的善款(12000元)。

报道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基金会的个案,而是中国大病救助慈善的普遍状况。我们不仅仅想揭露暗箱,更希望诘问悲剧的根源:为何慈善会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一场商业的、流量的游戏?为何这些重症患者家庭愿意参与这场高风险、低收益的赌局?为何中国公益——始终无法实现“为了公共的利益”?
为此,报道在厘清灰色利益链的同时,也花了大量篇幅呈现、探讨重症患者家庭不断收窄的求助渠道,中国式审批制度下公募基金会和私募机构的复杂勾连,大型互联网平台流量分配机制给公益事业带去的双刃剑式影响。

报道在中国公益圈引发巨大反响,被评价为针对中国大病救助公益困境最客观、最深入的报道。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报道推动了一系列由慈善学者、公益组织开展的研讨会,共同探讨更合理、更透明的慈善模式。反思和改变仍然在持续。

Induction:

Imagine this scenario: You are a compassionate Chinese individual, scrolling through Weibo, TikTok, or reading articles on WeChat when a charity advertisement appears on your timeline—with a photo of a child crying or a helpless mother. The ad tells you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a terminal illness, enveloped by both sickness and poverty, and their only hope is reliant on your help. You click on the advertisement, and it redirects you to a donation link. Moved with compassion, you donate 100 yuan to help them.

Guess how much of that 100 yuan actually reaches the people in need?
Less than 10 yuan.

On September 12, 2023, news of millions of charitable funds being embezzled by the China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CCAFC) staff member spread like wildfire. Relatives of patients accused a volunteer named Ke Shanxiao from CCAFC of defrauding tens of millions of yuan from dozens of patient families under the guise of "matching donations." CCAFC sought to distance itself, claiming that Ke Shanxiao was not a staff member of the foundation but only a "temporary volunteer."

The China Charities Ai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is one of China's largest fundraising charitable foundations, and the victims are families of seriously ill patients. Is this an isolated case of fraud? What exactl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audsters and the foundation? Where might the funds raised from patient families have gone?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report revealed a hidden chain of interests: much of the funds raised from patients' families under the pretext of "matching donations" were actually funneled into commercial advertising channels. They became fundraising advertisements such as "Save the Leukemia Child" and "Help Seriously Ill Patients Rebirth," spreading virally on Weibo, Baidu, TikTok, and WeChat Moments to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Within this scheme, intermediaries like Ke Shanxiao, act as "philanthropic entrepreneurs", cooperating with charitable foundations on one hand, and raising funds from patients' families on the other. Foundations like CCAFC leverage those intermediaries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garnering impressive fundraising results and social reputation. Commercial platforms and advertisers profit handsomely from the continuous "philanthropic business." Meanwhile, families of patients in need can only take a gamble in the face of huge information disparities for a chance at survival for their loved ones.

This dark chain points to a cruel fact: most of the fees paid for most of the commercial charity advertisements we see on Chinese social networks are not going to the foundation but, ironically, to the families in urgent need of help.

Assuming that approximately 100,000 yuan is raised for patient families for advertising, it can attract approximately 130,000 yuan in social donations. Among these, the lion's share goes to advertising agencies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100,000 yuan), the foundation receives a legitimate 10% of the donations as "management fees" (13,000 yuan), the intermediary acting as the operator takes a cut of around 3-4% (5,000 yuan), and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who actually pay the high advertising costs can only share less than 10% of the donations (12,000 yuan) after getting back their "principal."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this is not just an isolated case for a foundation but a prevalent situation in China's charity for serious illnesses. We not only want to expose the hidden deals but also question the root of the tragedy: why is charity actively or passively involved in a game of business and internet traffic? Why are these families of seriously ill patient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is high-risk, low-return gamble? Why is Chinese charity—always un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ublic interest"?

In doing so, the report not only clarified the grey chain of interests but also dedicated a significant portion to present: the narrowing channels for seeking help for families of seriously ill patients, the complex connections between public fundraising foundations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under China's approval system, and the double-edged impact of large internet platforms' traffic distribution mechanisms on public welfare causes.

The report has sparked significant reactions in the Chinese charity circle and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most objective and in-depth coverage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s charities in assisting patients with serious illnesses. We are also pleased to see that the report has prompted a series of workshops conducted by charity scholars and organizations to collectively explore more reasonable and transparent charity models. Reflection and change are still ongoing.

————————————————————————————————

《灰色生命线》
撰稿:黄蕙昭、蒋模婷、汤涵钰,林珂莹、谭晨

一起事关千万“救命钱”的诈骗风波,再次引发公益领域震荡。舆论中心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下称“儿慈会”),是曾多次在“99公益日”中筹款量摘冠的“慈善明星”。
9月12日下午,一则“儿慈会工作人员”卷走千万善款的爆料消息不胫而走。爆料称,儿慈会9958河北项目负责人柯善孝以“配捐”为名,诈骗几十名患儿家属资金超千万元。
儿慈会2010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具有民间色彩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现已累计募集资金超过57亿元,有项目总数150余个。其中,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下称“9958”)是儿慈会筹款量最大的自主品牌项目,过去一年共筹款2.2亿元,救助困境患儿超1万人。
事件曝光次日晚,儿慈会发布声明,称柯善孝不是基金会工作人员,曾在9958河北廊坊地区合作机构中当过“短暂的志愿者”。
此番“撇清”未能服众。受骗患儿家长指认,柯善孝曾以“9958廊坊团队主任”的身份,出现在儿慈会2023年2月底的公众号推文中。今年7月—8月间,柯善孝以儿慈会9958河北廊坊团队主任的名义,通过中间人在病友群内发布配捐信息,让家长向其私人账户打款,并承诺一定期限后以更高金额返还。另据央广网报道,前一轮未“爆雷”的配捐里,患者家属向柯善孝个人账户打款后,按约收到了来自中华儿慈会的回款单。
事件另一方当事人,是公益领域最特殊的救助对象:大病患者。柯善孝诈骗案的受害者,主要集中在河北省燕达陆道培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等。其中,陆道培医院专治血液病的民营医院,多收治难治性白血病患儿。受访白血病病友告诉财新,从化疗、移植到抗排异,患儿治疗费动辄百万元起步,漫长的抗癌过程足以耗尽一个普通家庭的积蓄和人脉。
柯善孝本人,也曾是大病患儿的家属。其因长期和救助机构联系,又深知病友痛点、掌握病友人脉,在部分患儿家长中成为“中间人”“志愿者”,帮助病友对接公益项目资源。而在儿慈会9958项目“加盟”模式下,志愿者筹款能力够强,就可以很容易地申请设置地方救助站点,挂牌筹资。
事发至今,舆论将矛头指向走形的“配捐”:9958项目各地方团队以参与“99公益日”等大型公益活动、套取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相关项目配捐的名义,涉嫌诱导患儿家长自筹款项,违反了《慈善法》“不得指定捐赠人的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的规定。而患者家属筹钱心切,不仅往慈善组织项目链接里捐款,还将大笔资金打入“中间人”“志愿者”的私人账户,从而陷入诈骗漩涡。
当事人柯善孝现已被河北警方刑拘,案情至今不明朗。9月13日,事件引发热议后,儿慈会声明强调,“我会的账号从未收到过这些资金”,此系“当事人将资金打给柯善孝个人账户”。据央广网报道,9月14日下午,儿慈会平台传播部主任孙丹丹还在媒体会上称,“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配捐’活动,还要把钱打进他的个人账户上”。
这仅仅是不法分子利用配捐规则漏洞集资诈骗的偶发事件吗?随着财新调查从受害者一端继续深入,一条在公众意料之外的隐秘链条浮出水面:不少以“配捐”名义被层层上收的患者家属资金,实际进入了商业化广告投流渠道中,成为微博、百度、抖音、微信朋友圈里“救救白血病孩子”“助力大病患者重生”等募捐广告,以病毒式传播吸引公众注意力。在这一链条上,患者家属款项从志愿者私人账户中“进”,公众爱心捐赠则从公募基金会对公账户中“出”。儿慈会对此的失察甚至默许,已埋下系统性风险的种子。
广告引流、商业化模式,这些元素在慈善筹资当中的运用并非禁忌。相反,近年来,善用商业模式和新技术来助力慈善革新,已是主流声音。在腾讯等商业平台的参与下,“99公益日”“520公益日”活动不断造势,以企业高额配捐以及平台和公益组织联手对接大批小规模公益项目筹款而广受关注,也带来筹款额大规模上升、公众参与面迅速拓展等变化,为公益慈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公益伦理能否在这些新尝试中贯彻始终?
无论是“明面”还是“暗面”的“配捐”,公募基金会都能游离于法律法规要求的责任之外,各路柯善孝式“中间人”充当操盘手,患者家庭却是为套捐注资、广告投流“埋单”的主体。截至发稿,财新尝试多方联络儿慈会,未获正面回应。
近两年来,为了遏制“套捐”,营造更健康的慈善环境,“99公益日”大病救助项目的配捐规则和审核机制多次调整。同时,抖音、腾讯等平台已完全禁止大病医疗救助广告的投放
柯善孝事件更揭开了又一轮行业自查和整顿序幕:腾讯公益、微博公益发布声明,暂停“9958”募捐项目,字节跳动公益暂停儿慈会项目,支付宝公益则暂停了所有大病救助项目的上线审核。
大病家庭的求助之路更加坎坷。近几年来,国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但保障范畴有限,许多发生灾难性支出的家庭仍难觅稳定的救助渠道。
“来的机构越来越多,家属能筹的钱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乱!”白血病病友组织的李翔(化名)喟叹。
近年来,随着官方定调“众筹不属于公益”,加上乱象不断爆出,平台对参与大病救助日益谨慎,不少直接叫停个案救助。公开筹款渠道日益萎缩,患者家庭不得不冒更大的风险,博取更有限的收益。
受访的公益人们,常以“凶猛”“惨烈”“赤裸”等词汇形容大病救助: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捐款多一元,就是希望多一分,而救助迟一天,就可能错失生死缠斗一线转机。
如此绝境一搏的处境,为这场看似偶发的公益诈骗埋下了伏笔。

救命稻草
如果不是无路可走,鲜有家长会选择来路不明的“配捐”。
位于河北廊坊三河市的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是中国最专业的血液病医院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白血病患者,其中不少是在外地辗转求医无果后,来此接受骨髓移植等治疗,做“最后一搏”。
午饭时间,住院楼外逐渐形成一道窄窄的人流,从停车场穿过医院的安检口和花园。他们是来送饭的患者家属。他们的孩子,许多正躺在无菌仓里,接受移植后的生死考验。
冯雪(化名)曾是其中一员。2021年5月,她9岁的儿子确诊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到2022年2月第一轮治疗结束,大半年的房租、路费和报销后的医药费累计近20万元。但四个月后,儿子又开始持续发烧,不断升高的白细胞宣告白血病复发。
在放疗过程中,儿子的眼睛失明了。医生说可能是因为白细胞浸润了眼部,不建议做骨髓移植,否则做完也有很大概率复发。医生劝冯雪放弃:“孩子应该就两三个月了,不要浪费钱还让他遭罪了,他会很痛苦的。如果坚持做,我们不是没有尝试过,十几个孩子都没活下来。”
冯雪不愿放手。2022年9月底,在病友介绍下,她带着儿子前往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寻找最后的希望。她在日记中写道:“低沉的吊顶、暗沉的装修风格,一进去就让我心情有点压抑,只是走到这一步只能继续走下去,前路会怎样,谁都不知道,希望明天会更好!”
有限的希望却要靠不断投入的金钱来维系。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移植及其后续的治疗花费,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有些患儿还需要二次移植。这里不缺少卖房卖车、四处举债、中产变赤贫的故事。病房里、开水间、走廊过道,到处都有家属在交流“找钱”经验。
也是在如此绝境下,很多家属第一次接触到“筹款顾问”。
“你是不是筹款顾问?”财新走访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时,家长杨娟(化名)主动上前打听。得到否定回答后,她有些失望:“这半年来,筹款顾问一个月才能见着一个。”
有些筹款顾问来自水滴筹、轻松筹等个人捐助平台。他们会教家长们写文案、上项目链接、推筹款。但这种“慈善众筹”项目不属于公益项目,更不能向社会公开募捐。“能给这种捐的,大多也只是亲戚朋友,说得不好听,它是人脉的变现。”李翔说。
有些“筹款顾问”则给家长们“科普”他们闻所未闻的“找钱”方式——“配捐”。家长们先报名参与向社会募捐的公益项目,同时按“中间人”指示,将钱打到私人或医院开设的账户中。一段时间后,就能拿到本金和额外的“配捐额”。回款由慈善组织的账户打回家长的个人账户或医院的账户中。
杨娟曾参加过浙江某家基金会的两次“配捐”,都拿到了回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家属发起一个‘一起捐’的链接,另一种就是直接打到‘中间人’的个人账户上。”杨娟说。
“配捐”项目的回报有多有少,但在大部分病友看来,它至少“稳赚不赔”。但37岁的方小龙(化名)第一次参与,就成了诈骗受害人,损失了48500元。8月4日,他在病友微信群内得知消息,参加了一次由“儿慈会项目主任”柯善孝负责的公益项目“配捐”,原定“99公益日”之前可以回款1500元。直到9月4日,“配捐”迟迟不到,本金也杳无音讯,柯善孝东窗事发。
和许多受骗家长一样,方小龙并不认识柯善孝,是看到柯善孝的“中间人”发布的通知后得知有“配捐”项目的。所谓“中间人”,也就是病友群内认识柯善孝,帮他传递消息、组织一部分“配捐”参与者的病友。患儿家属的线上互助病友群很多,基于同乡、同医院,甚至仅仅是病友关系彼此信任,互相传递消息的情况很常见。
这笔损失几乎压垮了这个同时拥有两个大病患儿的家庭。9月初刚得知无法回款时,方小龙“很崩溃”。他的妻子与病友们共同前往儿慈会大楼“要钱”,回来就新冠“三阳”了。
“我女儿刚做完手术,现在被她妈妈传染了新冠在发烧,还不小心把胳膊摔骨折了。”对现在的处境,方小龙说,“孩子以前没有生病的时候感觉自己确实还挺幸福的,也不欠钱,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原本这种“配捐”的机会供不应求。8月4日那天,方小龙是在一个名为“抗白助力新病友2群”的微信群聊里得到筹款信息的。有病友发布了一条通知:“儿慈核销18以下,48500配1500,一个月,5个名额。”
他“幸运”地抢到了一个名额,十分钟内组织者就宣布人够了。一名没抢到的病友惋惜地留言:“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8月7日下午,“48500配1500第二批”的微信群聊中,协助柯善孝指导病友的“中间人”说:“指定账户自筹好,我晚点核对。”病友们陆续晒出转账截图,方小龙也将48548.5元汇入一个个人账户,开户人名为李旭,开户网点为中国银行长沙特立路支行。方小龙称,“中间人”曾许诺这笔钱在“99公益日”之前就能回款,到时候需要家长提供汇款截图和至少48500元的医院缴费发票。
今年3月,方小龙两岁的女儿确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他11岁的大儿子在为妹妹做配型体检的过程中查出了先天性心脏病。不算异地就医的生活成本,两个孩子的化疗、移植手术、心脏手术、药费等看病花销,目前已近80万元。
“六口人,只有我一个人赚钱,现在也失业了。”方小龙是一个卡车司机,月均收入七八千元。今年8月,请假陪女儿治病的方小龙收到老板通知:“厂里效益不好,车卖了,不用回来上班了。”孩子生病前,方小龙家里有几万元存款,生病后曾通过“水滴筹”筹到9万余元,可“进了医院,钱就不是钱了”。
“我心想能解决一点就解决一点。没钱,医院说停药就会停药的。”方小龙告诉财新,也有病友劝过他别做“配捐”,可能会有人从中抽成,“都是拿着我们的信息发到网上,大头肯定被别人拿了”。不过,更多的病友在分享自己多次成功回款的经验,柯善孝在正规公益组织里的“职位”更为方小龙打了一针强心剂。
冯雪不是柯善孝事件的受害人,但她能理解受骗家长们当初的选择。治疗刚开始时,她认为自己虽然是单亲妈妈,但工作收入不错,靠着24万元年薪,加上同事朋友们自发组织的十几万元捐款,不需要“公开卖惨”。
但随着儿子病情恶化,她能拿出来的钱越来越少。决定来北京做移植那一刻,冯雪把房子挂了出去。到陆道培医院不久,她就跟着病友加了几个“配捐群”。“如果不是实在没钱了,我也不会想做‘配捐’的。”
只是冯雪还没抢到“配捐”名额,孩子就先“闯关”失败了。离原定手术的时间只有三天时,孩子体内的白细胞疯涨,血红和血小板却跌到底,移植失去了最后的可能性。她看着儿子慢慢出现气喘、呕吐、肝脾肿大甚至心力衰竭。
冯雪只能带着孩子回家。路上孩子不停喊着“妈妈我疼,妈妈我疼”。孩子看不见,她用头贴着他的头,让他能够闻到自己的味道。回到家后,他坚持要妈妈陪在身边。冯雪强撑着拉着他的手,感受着他的呼吸渐渐衰弱,直至消失。“他最后突然非常用力地抓了一下我的手,我知道,他舍不得我。”
更多受骗家长的孩子们还在生死一线间挣扎。今年是郭茜的孩子确诊实体瘤的第三年,治疗已经花去上百万元。3月,孩子的肿瘤复发,但存款支撑新一轮治疗已是勉强。她听说,有一种新的免疫治疗,一个月要20多万元。她也想做,但是,“有多少家庭能自己出得起钱?”
“你明明知道会有那个结果,大概率都是那个结果,但你还得治。你不可能不管孩子。”郭茜说。她无法忘记,孩子隔壁床一个7岁的小病友,有一天曾说,“妈妈,我们不治疗了吧”。“你说(那时)家长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她一边讲,一边抹眼泪。
正是为了给孩子“再试一次”的希望,郭茜参加了柯善孝组织的“配捐”,但14万元就此“打了水漂”。“你说倒霉不倒霉?”9月13日,她坐在儿慈会大楼门口,试图追回款项。
家长们的损失,明面上看是柯善孝的个人行为所致。但柯善孝赖以获取家长信任的,是“儿慈会”这一正规公募基金会的名头。据李翔回忆,线上病友群内形形色色的“配捐”项目,至少在四五年前就有了,以正规公益组织志愿者或工作人员身份组织病友参加这种项目的,也远非柯善孝一人。“经常拿45000元,能配回5000元。”杨娟说,柯善孝事件之前,家属间就常猜测,这里面“抽得厉害”,但“没得选,有配捐机会,都是要抢的”。
从结果看,这更像一场“庞氏骗局”:受骗家长们凭借过往经验,深信由柯善孝负责、其他病友担保的“配捐”是行之有效的。但自己的钱究竟通过什么链条,过了几道手,经历过怎样的“明盘”和“暗箱”才回到自己手中,他们无暇深究。
诈骗风波后,救命钱至今没有追回,许多“配捐”群已经解散。

柯善孝的角色
直接卷走千万元“救命款”的柯善孝,虽然已被抓捕归案,但他的具体身份,以及他是否直接涉足更隐蔽的“黑灰产业链”,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公布。
目前,仅有儿慈会9月13日在官网发布声明,否认柯善孝为其工作人员,称其只是在廊坊地区“当过短暂的志愿者”。儿慈会一名内部人士亦在第一时间向财新澄清,称柯善孝和儿慈会“没有关系”,“是利用我们的名目去非法集资诈骗”。
多位受骗家长向财新表示,儿慈会事后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出示过一张“解约书”,其上盖有儿慈会公章,写着儿慈会已经在2023年3月与“9958”救助项目廊坊救助站的执行机构,即天津市北辰区眷公益服务中心解约。另外,孙丹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柯善孝只在这个服务中心做过志愿者。
对儿慈会的说法,认识柯善孝多年的白血病患儿家长吴冰(化名)难以接受。他和柯善孝是湖北老乡,孩子在一家医院住院时,因为“同病相怜”熟悉起来。“我在微信文章上看到他成了儿慈会项目主任,还打了个电话给他,开玩笑说你现在了不起啊,该叫你柯主任了。他说‘没有、没有’,但也没有做更多否认。”
吴冰提到的“微信文章”,是指“9958儿童紧急救助”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2月24日的文章《中华儿慈会项目四部全国网络平台培训活动暨2023年发展共创会顺利举办》。文章中提及,“中华儿慈会项目四部9958廊坊团队主任柯善孝”。目前这一句话已从文章中删除,文章修改于2023年9月7日。
东窗事发后,天津市北辰区眷公益服务中心曾对此事进行说明,表示柯善孝参加上述儿慈会活动时冒用了9958廊坊团队项目主任的名号,当时真正的主任是来自服务中心的陈双飞。对冒名顶替事件,服务中心称自己不知情。
让吴冰的良心无法承受的是,正是他根据文章认定柯善孝能够代表儿慈会,于是将他介绍给病友,扮演了“中间人”角色。吴冰的孩子已经做完骨髓移植,目前只需每年复查两次,但他仍和许多患难时期结识的病友保持着联系。今年8月,有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患儿家长问他,有没有“配捐”项目,吴冰于是联系柯善孝,拿到并分发了5个名额。
方小龙也是通过吴冰这样与柯善孝有私人关系的病友“中间人”,参与到柯善孝“配捐”项目。他向财新出示的聊天截图显示,他的“中间人”称自己8月30日就已经报过警,“如果不是出于想让病友大家的钱都回来的情况下,早就立案了”。当时,柯善孝还曾向该“中间人”承诺,“明天后天会回来一笔”。
方小龙说,自己的“中间人”和其他病友还曾在9月初自发组织“跨省追款”,试图跟着柯善孝回到湖北老家,监视他“解冻银行卡”。但在火车站转车时,柯善孝伺机逃脱。直到柯善孝案发落网,无论是“中间人”还是普通病友,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追款失败后,病友的压力开始转向吴冰。“病友们天天来找我要钱,我受不了这个。我现在真的想自杀。”他沮丧地说,“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要负法律责任?是不是出了这事,我也只有一死了之?”
吴冰说,自己已经借了13万元分给病友作为“补偿”,但这远不能弥补诈骗的损失。事后回想,对柯善孝平时所谓在忙的“儿慈会的事情”,吴冰所知甚少。
吴冰说,自己虽然被家长视为柯善孝“配捐”项目里的“中间人”,甚至被怀疑拿了钱,但只是在通过病友群传递消息,“都是病友,你认识我,我认识你而已”。柯善孝不一样,他不在特定的病友群活跃,而是和多个吴冰这样的热心病友保持联系,再通过他们介绍更多的病友。
吴冰说,类似柯善孝这样,有渠道知道正规公募基金会正在搞“配捐”项目的人为数不少。在他的认知中,他们大多是“老病友”,帮病友们找筹款渠道找多了,逐渐成了公益机构的“老志愿者”,有些像柯善孝一样,还成了“工作人员”。从表面上看,他们掌握着相当多的大病救助项目信息,一年到头,吴冰每个月都能接触到数个他们发起的“配捐”项目。
根据“配捐”参与者们的说法,虽然家长汇钱的户头类型形形色色,不乏背景不明的私人账户,但成功的“配捐”项目,确实能收到正规公募基金会的执行账户汇出的回款。能“配捐”的不止“9958”项目,也有儿慈会的“爱心家园救助”等其他项目;甚至也不止儿慈会。杨娟参加过两次成功的“配捐”,是浙江一家基金会组织的。
还有一重因素是,在“99公益日”和其他类似的线上公益日活动中,家长经常能收到公益组织“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的邀请,向募捐项目里捐几笔款项。按照公开规则,“99公益日”活动中,大批无公募资质公益组织,可以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机构达成合作。一般须由公募基金会先进行项目资质审核,再提交至平台进行上线申请。平台审核通过者可以获得在平台筹款机会,向公众介绍项目、筹集善款。公众每捐一笔,都有机会获得基金会提供的配捐,如果一笔捐10元,配了10元,就成了20元。这一模式也激励更多个体捐赠者参与。方小龙原本的计划,就是拿到柯善孝的回款后参加今年的“99公益日”,争取新的配捐。至于此“配捐”和彼“配捐”有什么差别,他没有太多概念。
吴冰回忆说,关于“回款”究竟是怎么来的,自己也曾听说过只言片语,没有深究。“有时去一些公益组织的地方项目,听项目里的‘老师’们提起怎么筹款,有人说可以‘配捐’,有人说可以‘打广告’,但具体的我不清楚,也没做过。”
柯善孝们的筹款“暗箱”里究竟是什么?柯善孝事件发生后,外界多在分析时将矛头对准“套捐”,也就是私人账户收到家长的钱后,分拆成数笔“个人捐款”,以换取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配捐”。曾长期协助病友对接“配捐”项目的李翔,也认为这是主流模式。
但如果家长们的讲述属实,“配捐”项目的频率、普遍性已经如此之高,社会上是否真有如此多的基金会和企业在频繁提供“配捐款”?在“套捐”事件已遭多次曝光的情况下,平台和基金会是否真的对“套捐”一无所知,并毫无防范?

“配捐”的明面与暗箱
患者家庭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争抢的所谓“配捐”,不是都会流入诸如“99公益日”这样的配捐项目中。
从原意上,“配捐”意为“匹配捐赠”。多位受访公益行业人士表示,这本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筹款形式。
“在大病项目中,它起初叫做补足患者家庭未能筹集完全的治病费用。”一家知名公益机构筹款负责人赵鑫(化名)告诉财新,“比如治疗白血病可能需要40万,但是我自己只筹到了35万,差5万块钱,然后企业发现了你,帮你把这5万块钱补上来。”
随着筹款需求的增长和捐赠市场的活跃度提升,引领性捐赠和配捐等激励方法出现,以激发公众参与捐赠。筹款行业培育平台“方德瑞信”副理事长叶盈叶盈向财新解释称,这种方式长期以来在国际筹款领域“再正常不过”。
她介绍,国际上通常有两类做法:一种配捐由公益平台提供,当有捐赠人给予平台一笔大额配捐款后,由平台告诉上线的公益机构、在某个时间段内准备动员支持者们参与活动;另一种由公益机构直接发起,在自己筹来配捐的资金或一笔配捐承诺后,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等方式,动员更多的小额捐赠人参与。
“最早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型的基金会就在做配捐,而且还有很多。”一名企业基金会人士也表示,“只不过因为互联网平台太多钱了,导致这个本来很常规的辅助式的手段,一下被放大成了整个公益行业互联网筹款的基本逻辑。”
在中国,虽然配捐规则与国际相似,但实践中可能“走偏”。“这不是配捐本身的问题,而是行业治理和个案筹款模式的问题。”叶盈说。
财新调查发现,同样是以“配捐”为名的集资,资金流向却有“明”有“暗”。
其中,作为“明面”的“套捐”更为人熟知:机构自筹或动员救助对象自筹,通过“一起捐”等形式向公益项目注资,以套取对应的“配捐”。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基金会提供3亿元配捐,以及1亿元全年行业非限定资助资金。9月7日—9日三天外,腾讯公益还与地方慈善总会合作,先后举办了“河南专场”“重庆专场”“陕西专场”等。此外,如腾讯“520公益日”等,同样提供了提供千万元级配捐资金。
“大病患者家庭对筹款和配捐的需求是非常猛烈的。所以不管是在他们的号召上,还是能够付出的金额上,都是非常及时并且巨大的。”赵鑫告诉财新。
财新获得的多个“配捐群”截图显示,组织人会在群内放出配比较高的项目链接和可获得配捐的“额度”,动员患者家属在群内接龙报名。如,有项目要求,家长报名额度最高不超过20万元,应提供2023年未在儿慈会核销过的发票原件,且需完成报名额度的80%以上才拨付配捐。“本来还有个十二万的,只有三个名额,当时手机没在我手上,就没抢到!”方小龙当时很懊悔,“现在想想幸亏没有抢到。”
多名9958前工作人员,或接触过配捐项目的公益人告诉财新,当前的“套捐”模式下,患者家庭通常直接向网络平台筹款链接打款,例如其资金流入作为收款方的儿慈会,再由儿慈会转款至救助对象的医院账户或个人账户。
与之相对则另有一类暗箱操作手法,即直接向私人账户打款,向伪装成“配捐”的商业化公益广告投流。这一模式因其链条隐秘,并不广为人知,也与配捐初衷相去甚远。
“这笔钱严格来说不是(为了)配捐的钱,就是各方为了好理解,把它形容成了配捐。”有近15年公益从业经历的公益人杨和南(化名)说,“大头都是买广告的”。
杨和南告诉财新,他曾收到大病项目的求助,并于2022年底前往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调研,向当地志愿者了解大病筹款现状,惊讶地发现了这一套“暗箱玩法”:类似柯善孝这样的“资深志愿者”以配捐名义,经中间人介绍,层层吸收患者家庭资金,向朋友圈、微博、抖音、百度等商业平台投放公益广告,吸收公众捐款。
另一位公益人刘萌(化名)同样证实了上述模式:当前,商业化公益广告的投资回报率(ROI)在1∶1.15到1∶1.3之间。这意味着,每付出1000万元投流费用,可吸收约1150万—1300万元社会捐赠。这之中,为“配捐”筹资的患者家庭实则是“投流费”的主要埋单人。
据财新了解,投流主要由广告代理商操盘,会依据实时ROI高低,不断更换公益广告文案、配图、编排方式,以达到最大程度“破圈”效果。这些公益广告的出演人,有可能是真实的大病救助当事人,也可能是经过安排与设计的“剧本角色”。
“投流是完全市场经济导向的,当下投得不好,(广告商)就马上停止,基本上能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投资回报比。”杨和南介绍说。当然,投流也可能出现亏损,“这也是需要‘柯善孝’们的原因,他们的能力足够强,能筹钱,亏损了也能靠东挪西借(补上)”。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叶盈开始明显感觉到公益广告“泛滥”。爱心人士凌可(化名)也发现,近半年来,或眼眶黢黑、嚎啕大哭,或身穿病服、虚弱无力的孩子频繁出现在各类社交平台的推流中。视频上,醒目的黄色或红色文字讲述着孩子的病情,发出“救救我”“请好心人帮帮我们”等呼声,并配以曲调悲苦的背景音乐。出于不忍,她曾点开捐款链接希望略尽薄力,但一次捐款后,这类广告便完全占满了她的信息流,且大多来自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河北慈善联合基金会等。
财新咨询了多家广告投流商。一家代理商表示,只要提供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营业执照以及法人身份证正反面,即可代为投放广告并进行推流。一名朋友圈广告投流商介绍称,自己此前做过大病类公益广告投放,价格与商业广告一致,均为3000元曝光20万次,10000元曝光80万次,20000元曝光200万次。根据他提供的数据,此前经手投流的公益类广告点击率达到42.39%。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广告通常以基金会的名义推流,捐款链接也会跳转到对应基金会网页/小程序,但多名公益人告诉财新,这类商业化投流费用“可以完全不走基金会的账”“没法从基金会账目上追溯”。
被卷入柯善孝事件的一名“中间人”反映,“配捐”活动“一年到头都有”“一个月能有好几次”。参投的患者家属之所以信任柯善孝,是因为此前向其私人账户打款后,确实收到了包含配捐的“回款”。财新了解到,此轮“爆雷”的“配捐”发起于今年7月底8月初,柯善孝承诺在8月份内回款,并非“99公益日”配捐时段。
事实上,早在柯善孝“诈骗”风波之前,已有多起大病救助“配捐”跑路的消息曝出,且均为私人账户集资。2017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上百名血液病患者及其家属,被同梦基金会秘书长刘建以“慈善配捐”名义骗走近千万元;2021年,数十个白血病重症患儿家庭遭遇同样骗局,交至“爱心人士”王亚男手中用于“筹款配捐”的上百万元款项不知所踪。
与此同时,“广告模式”正越来越“卷”。“2020年时,抖音的ROI可以达到1∶1.7,现在1∶1.3都困难。” 事件爆料人、公益博主陈鹰(化名)告诉财新。
“流量越来越贵,尤其是在大家都学会了这个投流模式以后。甚至可以说是病人之间的竞争,拉高了广告成本。”杨和南说。
患者家庭的感受,则是“配捐”越来越少。“一开始投入和‘配捐’比例是1∶1,后来两三万能拿回几千块,现在投进去十万,拿不回一万。”李翔说。但即使“收益”如此贫瘠,“90%的病友还是会接受”。
而在刘萌看来,最残酷的是,公众为爱心广告捐助的实打实的善款,却有相当大一部分被用于“反哺”高昂的投流费用。数十万、数百万元公众捐助,真正能到达大病家庭手中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
“家长们不知道,或者没猜到里面有猫腻吗?”杨和南感慨,“但他们愿意。没有这套‘暗箱操作’,他们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多名受骗家长也向财新表达担忧:一方面,他们希望公开求助,追回救命钱;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曝光会彻底斩断这条路。

“公益行业的骄傲”
相比患者家庭容忍“黑箱”、拿救命钱换善款,拥有募款资质的机构或是更大获益者。“儿慈会是我们行业的骄傲,它的9958,每一年在‘99公益日’都是大赢家。”一位资深慈善学者说。
纵观“99公益日”筹款TOP名单,在河南省慈善总会、重庆市慈善总会等一众“省”字头慈善会中,儿慈会是为数不多能跻身其中的“民间势力”。“直到现在,儿慈会的公众募款比例都保持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陈阳(化名)不无褒扬地感叹。他提及儿慈会的特点:“他们待人接物还是比较有草根思维的,不像其他基金会那么官样气派。”
业内常把儿慈会成功的原因归结以下三点:首批入局互联网筹款、大量资助民间公益机构、专攻儿童救助赛道。最能凸显上述特质的,正是儿慈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截至今年2月,9958的总筹款已超过16亿元。中华儿慈会理事长王林自豪地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来形容9958在公益领域内“慈善标杆”的地位。
官方信息显示,9958项目为“联合劝募”机制。儿慈会并非项目主要的执行机构,而是依靠9958遍布全国的“网络分中心”找寻救助对象、筹集善款。这些“分中心”多为地方NPO组织(非营利组织),与9958为“合作伙伴”关系。官方信息显示,9958有上述分中心团队超20个,包括石家庄团队、上海团队、兰州团队、沈阳团队、菏泽团队,以及柯善孝曾参与过的廊坊团队等。
一名9958项目前志愿者李瑜(化名)告诉财新,现实中儿慈会和地方站点的关系极为松散:“救助站没有你想的那么正规,如果一个志愿者愿意做这个事,那么9958就可以给他所在的地方成立一个站点,可以理解为一个试运行点。做得好就可以继续,做得不好,那么就撤销,往往先有志愿者,才有站点。”
“儿慈会这些年在全国扶持起了大量草根机构。”陈阳说,“我们亲眼见证一个团队,从当初一个志愿者——什么也没有,连办公室也没有,变成了现在十多个人的团队,项目体量、服务对象的数量都非常可观。”
当然,不是只有儿慈会乐于发展盟友。一名公益行业从业者透露,很多公募基金会十分乐于接受非公募伙伴的挂靠申请,“按照慈善法规定,公募基金会可以从中合法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大病类项目提取比例一般较其他项目更低,但由于大病项目筹款额高,积少成多也十分可观。”一般来说,吸纳非公募伙伴更加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公募基金会整体筹款体量”。
“儿慈会对9958的管理逻辑可以说完全是商业管理的逻辑,核心是谁筹得多,就越能获得基金激励金、人员方面的资源倾斜。”接触过9958团队的前公益人士季风(化名)介绍说。另一9958地方站志愿者则提及,儿慈会和地方团队约定了项目执行费分成比例,“通常是五比五,地方团队做得好的,儿慈会可以让点”。
公开资料显示,2016—2020年五年时间里,9958项目的年度收入金额从0.86亿激增至3.21亿元。当慈善圈因疫情和经济双重冲击普遍筹款难时,9958在2021年、2022年收入金额依然分别达到2.62亿、2.27亿元。
主体为各地草根团队的募款力量,怎么筹来这么多钱?
李瑜记得,在腾讯首次推出“99公益日”配捐的2015年,整个团队都为1∶1的超高配捐比激动。“那年真是想把所有资源都往上堆。我今年一年能捐1万,我就把这1万的配额全都放在那一天,就等着那一天配捐。”他回忆说,“我们那时候每年筹款都是主要靠这个来抓的,‘99公益日’能占到(总筹款额)一半以上,这是不夸张的。”
同一时期,“内容经济”热潮兴起,今日头条启动头条号计划、抖音初露锋芒、腾讯加快企鹅号等“大内容”布局,也让大病项目求助者和救助人看到新的筹款机会。“那时候,在(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上投一个大病求助,靠文案、靠故事,一天筹到100万都是可能的。”李翔回忆说。前述9958地方站志愿者也提及,团队曾与企鹅号公益报道团、微博“蓝色生命线”、字节“感光计划”等广泛合作,以大病患者报道、公益图片等形式募集爱心捐赠。
近两年来,上述渠道的募资能力显著下降:腾讯公益调整“99公益日”配捐规则,各类大病救助项目“套捐”空间大幅收窄;“个案+新媒体曝光”的模式,则逐渐丧失公众注意力上的竞争优势。“后来发抖音、发快手,都筹不到钱了,除非自己买流量。”刘萌发现。
随之悄然蔓延的,正是更具“破圈”优势的商业投流。财新在一张“9958—渭南分中心”微博推流截图上看到,该视频有一位衣着破旧、充满脏污的小女孩出镜,配有“父亲工地打工意外身亡,9岁女孩辍学照顾精神病母亲,靠放牛拾荒为生的她撑起半个家”“我与爷爷一起捡树皮”等抓眼球的文案。而9月13日,陈鹰已在微博公开举报,称儿慈会9958渭南负责人曾指挥患儿家属将资金打给个人账户进行“操作”。
另据网友反映,微信朋友圈也曾出现以“中华儿慈会”名义推流的广告,文案包括“50元,买不到一件衣服,却是大病孩子生命延续的希望”“轻轻地碰着你的脸,让妈妈为你把眼泪擦干”等。
参考各大平台现有的商业广告ROI,公益广告投流的筹款成本极高。“慈善法规定,慈善机构可以用非限定性资产打(商业化)广告。但假设基金会自己花了1000万非限给公益项目推流,获得1300万公众筹款,而基金会只能提取10%,也就是130万的执行费。你觉得基金会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吗?”刘萌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动员家长“套捐”,还是向家长集资“投流”,除筹款时亮出基金会品牌外,在此后许多关键环节中,基金会都在某种程度上隐身了。一名曾参与投流的知情人向财新举例说,吸收了家属资金的“中间人”可以依托一家商贸公司,以“爱心企业”身份和儿慈会签订委托协议,再用对公账户向腾讯微盟打款;这一流程中,基金会、平台、企业都“走了正规程序”,相关投流费用也不会计入儿慈会账目中。
2022年下半年,西安善行公益慈善基金会被曝以霸屏式催泪广告诱捐,巨额善款流向成谜;今年6月,该基金会因以投资名义向企业借款、擅自改变慈善项目募集资金用途等“五宗罪”,被西安市民政局吊销牌照,折射公益广告投流背后的“黑产”一角。
前述9958地方站志愿者告诉财新,从项目执行上看,儿慈会相关的大病救助项目基本能落到实处。“要是走基金会的流程,一个申请救助的小孩,需要父母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还要有最近3个月内的住院病历首页、诊断证明,当地政府开局的证明,父母手拿申请表的照片。基金会拨款前,还会电话给家长核实,是不是地方团队申请了这笔钱?有没有这回事?这笔钱怎么走?如果没打通,基金会也不会转款。”该志愿者强调,“儿慈会确实帮助到了很多人,这也是许多患儿家长对儿慈会心存感激的原因。”
但慈善界亦不乏声音质疑儿慈会有失“公益”。“公益必须是资助非特定人群,那才是公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解释说,“商业交换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出的钱东西就是我的,不能给你。但这个逻辑如果换到公益上,它就不再是公益了。”理想状态下,捐赠端与受益端中间的信息应该被屏蔽,但在上述两种模式中,捐赠人、还是广告“出资人”,都与受益人相同。
“这对儿慈会甚至整个公益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危机事件。”前述公益行业学者指出,“能拖就拖,能躲避就躲避的‘鸵鸟心态’是不对的。需要作出正面回应,否则慈善事业的上升势头就会中止,甚至像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的影响一样,造成元气大伤的后果。那会是各方损失的最大化。”

平台规则博弈
对于公益行业筹款乱象,互联网平台是严防死守还是推波助澜?
“近两年,大病类项目在评估模型中整体得分不高,‘99公益日’期间得到的配捐都比较有限。”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接受财新采访时表示,“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儿慈会有一些其他项目,结合我们实地调研的结果,评估得分是较高的。”她透露,2022年99公益日给9958项目的配捐额不超过300万元。
刘琴认为,将“柯善孝们”口中所说的“配捐”与腾讯公益的配捐规则关联起来,进而指责配捐是一个天然存在漏洞的机制,并不客观、也不公平。随着近两年腾讯公益相关机制的完善,对种种乱象“一直都是零容忍的态度”。如今,“柯善孝们”已经很难用传统、粗暴的“刷单”等手段,从腾讯公益平台上轻易套取流量和“配捐”。
通常认为,在公益行业乱象中,互联网募捐平台更多是规则被钻了漏洞的受害方。无论是“套捐模式”还是“广告模式”,都极大地背离了平台运营的本意。
事实上,腾讯公益联合各方所打造的“99公益日”长期被公益研究者们视为“平台向善”“公益创新”,带动中国社会募捐高速成长的标杆。“99公益日”2015年诞生以来,截至2022年底,共有超过2.8亿人次在“99公益日”期间进行了爱心捐赠,公众捐赠总额超过130.53亿元。腾讯基金会所支持的配捐,给慈善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99公益日”提供了直观的现金激励,是“99公益日”最显著的创新,也被视作成功的诀窍。
但也有一些公益人士认为,互联网募捐平台的既有规则,加上其掌握的巨大资源,给一线公益人士带来了压力,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大项目的筹款规模和人数。“在平台上,很容易‘赢家通吃’。”一名小型公益机构负责人说,“项目筹款少,分数就低,拿到的‘配捐’就少,草根组织很难有机会。参加过两次‘99公益日’,我都是自己贴钱,还会把钱转给别的病友,多给项目里捐几笔换‘配捐’。最后筹的没有贴的多。”
刘琴告诉财新,从2021年“99公益日”开始,腾讯公益使用了一套评估项目“健康度”的算法模型,“到目前为止迭代了七八个版本”。模型包括六个一级指标,即项目透明度、项目质量、对捐赠人服务、项目自筹能力、项目影响能力及第三方公信力评估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各有16和43个。
“这些指标基于腾讯公益十几年来沉淀的数据,能够在我们自己的体系里进行量化,最终转化为公益项目一个满分100分的分数。分数值与项目的配捐有对应关系。此外,项目背后有公募机构和执行机构,对于机构我们也会以相似的维度产生一个分数。”刘琴介绍说。
对大机构、大项目有利的规则,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上一度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如何分配流量的问题上,平台普遍将推广和曝光机会与公益项目的筹款人数、金额等指标挂钩。以支付宝公益为例,其规定只要自筹满筹款金额20%,以及捐赠人数达到1%(总筹款额的1%),就有机会获得流量位。例如,筹款目标金额为20万元,自筹金额需4万元,且需2000个不同的捐赠人。
叶盈解释说,平台也有苦衷。“‘首页’是一个稀缺资源,上谁、不上谁,必须要有一个标准。但平台又无法做到按项目质量好坏来判断。最终设置的流量分配规则,很多时候是‘权宜之计’。”
刘萌觉得,“自筹”类规则的本意或许是让公益项目“求救先自救”,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快就被人钻了漏洞,“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项目上首页,就是往里充钱。结果,他们把很多没钱的、没有能力自筹20%的家长,全部赶下了平台。”
叶盈介绍说,现在许多互联网募捐平台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开发并应用了“千人千面”算法。“这种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画像,给每个人推送不同的首页内容。这就是为了防止机构去研究规则、钻漏洞。”叶盈还说,这种算法是近两三年逐步成熟起来的,“尤其今年公益机构对这一变化有明显体感,它们发现自己搞不清楚首页的算法了。”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平台的问题在于只审核公益机构,不审核具体项目,将评估、跟踪、监督的责任丢给了后者。一方面,平台需要公益项目的内容和动员能力,帮助其做大品牌、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平台也惧怕公益项目“爆雷”,损害平台公信力,进而连累企业品牌。
不过,刘琴表示,腾讯公益已经对每一个捐赠人、每一笔捐款都有所留意,投入了相当多的风险控制资源。比如,算法每次产生随机配捐金额时,会评估用户身份。算法将参与社会募捐的用户分为三类,一类是公益的“倡导者”,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发起“一起捐”和“助力配捐”;一类是“长期参与者”,如月捐超过12个月、连续99天“捐步数”;最后一类是“响应者”,相对偶发地参加公益。算法会向“长期参与者”倾斜配捐额度。
同时,腾讯公益建立了线上风控体系。“2019年开始,我们发现‘99公益日’中一些捐赠是不太合理的,比如一个人在同一IP下,一分钟内捐赠几百笔,这是非常典型的刷单模式。”刘琴说。为此,腾讯公益和腾讯的风控团队联合搭建和迭代了一个AI风控模型,对“套捐”“刷单”等可疑行为,及可疑账户进行分辨,“对于在平台上的每一笔公益捐赠的交易,在毫秒级的时间内进行风险评估”。
在“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益会实时拦截涉嫌“黑灰产”的捐赠。“涉嫌‘黑灰产’捐赠,我们是不予配捐的,实施拦截之后会告知公募机构,希望公募机构自查并向主管部门汇报。”此外,每次“99公益日”结束后,腾讯公益会开展数据对账,对所有公益项目的数据进行风控分析。
这其中,乱象频发、需求凶猛的大病救助项目,已经在包括腾讯公益在内的多个平台成为重点风控对象。刘琴提到,大病救助项目很容易出现“个案打包”成群体性项目的现象。按照相关法规,个案救助不能参与公募,不符合公益的题中之义,一经发现,腾讯公益对这类项目会“零配捐”处理。
然而,无论募捐平台算法如何完善,大病救助的筹款需求始终凶猛。当大病救助项目发现公益性平台的流量不再能通过“老办法”获得,其本能的反应是流向本不为其而设的商业平台,去新的“池子”里攫取流量。
“以前的‘套捐’模式,不再有那么高的投入产出比后,‘广告模式’就是一片新天地。不仅筹款效果不错,还有提升品牌、扩大知名度、增加曝光的优势。”叶盈说。
民政部共指定过三批3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随着今年7月百度公益低调“下线”,目前共29家。无论规模大小,它们遵守着一个基本原则:与商业化的互联网平台相独立,不按商业项目的标准收取推广费用。
而在“广告”模式下,“防火墙”被打破了。本不该出现在“游戏”里的“玩家”——商业平台的广告部门,能够获得不小的利益。多家广告投流代理商表示,在商业平台上,公益项目和商业项目的收费标准完全一样,只要“中间人”通过了资质审核,就会被平台视为公益机构合法合规的广告投放,按商业逻辑运行。
据财新了解,每家商业化互联网平台都有不同程度的审核机制,防止来路不明的人员给公益项目投放商业化广告。接到此类需求时,平台基本都会要求提供《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等文件,一些平台还在内部设置了“白名单”,只对一部分大型公益机构开放商业化广告。
对广告费的来源和流经途径,各家要求不一。有些平台严格要求“公对公”,即钱款必须由机构账户流出,注入平台账户;有些平台要求广告费必须汇往其指定的广告商专门为公益机构开设的账户;也有些平台相对松散,私人可以以“执行方”为名,直接在投流商处开设专属账户,向其中汇款。
但据刘萌、杨和南、陈鹰等人,这其中绝大多数要求是可以“绕开”的。如要求“公对公”,“中间人”可以自己成立一家企业,与公募基金会签订委托书,再向平台汇款。如果需要向公募基金会的专属账户汇款,可以向基金会索要相关账户信息。至于公募基金会的资质证书等文件,只要与基金会总部保持合作,更是比较容易获得。
“有时不仅是‘打广告’,我还会主动告诉家长,机构的社交平台账号上发了你们的项目,可以花1000元买点热度试试,效果好再加。”刘萌说,“不买热度,就没人注意,就募不到款。可是我一边劝他们一边想,凭什么这些钱进了平台的口袋?”
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也开始留意到一些迹象。但要杜绝“广告模式”,需要拉通公益性平台和商业化平台的信息,堵住审核漏洞,这又将是一轮新的博弈。
刘琴说,在西安善行事件发生后,腾讯公益拉通了商业广告部门和公益部门,重新梳理了公益广告投放的准入要求。目前,在腾讯商业平台上投放的广告,公益机构的社会组织评估等级需达到4A级,同时机构成立年份应在五年以上。另外,点击广告后的落地页面必须是腾讯公益上线两年以上的公益项目,不能跳转其他募捐平台。“尤其是大病类的筹款项目,现在是坚决不给投了。”
不过,经财新咨询,目前市面上仍有广告投流商表示,在提供公募基金会的相关资质证书后,可以在微信朋友圈、抖音、新浪微博等平台投放公益项目广告。

灰色生命线
此次柯善孝事件曝光后,多家公益平台作出反应。9月13日下午,腾讯公益平台、新浪微公益平台发布声明称,决定暂停9958在平台上的所有项目筹款,等待儿慈会针对此事的情况说明及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并根据最终结果做进一步处理。
一些响应范围更波及至9958之外。字节跳动公益下线了儿慈会的全部项目,目前其平台上的62个儿慈会相关项目均显示“暂不接受捐款”。
支付宝公益亦向财新表示,关注到行业内个别大病救助项目存在风险,第一时间下线了涉事项目筹款,同时关闭了相关公募机构其他项目推荐;此外,平台已在近期要求机构自查大病类项目,并暂停同类项目上线审核,待排查完成后再做进一步处置。
但问题并未就此终止。高华俊担忧,柯善孝事件导致配捐模式甚至“99公益日”的污名化,会挫伤好不容易动员起来的社会参与慈善的热情。“对各方来说,这个事件最大的损失就是慈善事业的停滞。”
而失去了公益平台筹款的最后稻草,大量大病家庭仍在等待救助,后续筹款更成问号。
“刚开始家长曝光这个事的时候,甚至有家长说,这个曝光对他们的影响是糟糕的。我们去讲这些,我们不知道是在帮助这些家长,还是真的就像有个家长说的,在害他们。”杨和南说,“一禁了之是整个行业的惯例,而我恰恰想研讨的就是,我们不能一禁了之。”
叶盈也直言,业内对这些“畸形生态”早已知晓,但破局颇为复杂,还存在伦理难题——如果大病救助个案筹款的渠道就此一刀切断,公益行业或许可以保住,现实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你把这些家庭又一条路断了,但是你并没有给他们提供另外一条补充资金的来源。可是那是救命钱,那都是真实发生在病房里的每时每分,每天需要那么几百上千块钱的事儿。”
她担心,这可能将大病家庭推向更为隐蔽和更加边缘的方向,比如地下钱庄和高利贷机构。
这条灰色生命线,导向一道“电车难题”般的伦理两难:铁轨的一边,是大病家庭切实的困境和需求;另一边,是公益行业迫切需要重建和维护的公信力。
对公益行业而言,这不是第一次经历风暴,更不是第一次接近亟待抉择的关口。2020年初,贵州大学生吴花燕因病抢救无效死亡,作为主要捐助组织的9958因“百万善款仅支出两万”遭公众质疑。
公开资料显示,当时的百余万元善款系9958在微公益和水滴公益两家平台筹集。儿慈会调查后称,9958项目募捐方案的受益人为0—18岁的困境大病儿童,吴花燕的年龄超出了救助范围,因此将百余万元善款全部原路退回给捐助人。
在这一标志性事件后,“电车”似已偏向了一方:互联网公益平台的个案筹款渠道逐渐萎缩。大病救助领域因案例多、需求大,受到影响尤为严重。
据财新梳理,平台限制措施包括多种。例如腾讯公益,通过AI风控模型和拦截“黑灰产”捐赠,约束健康度较低的大病救助类项目筹款。
方德瑞信对2022年腾讯“99公益日”的筹款数据分析显示,与2021年度“99公益日”相比,2022年度,包括大病救助类的医疗救助领域筹款额从9.9亿直降至4.4亿元,捐赠人次从820万降至330万,腾讯相应的配捐总额亦从4490万跌至3120万元。
其他多家公益平台的限制措施,则包括暂停项目上线,抑或大幅延长审核周期。赵鑫告诉财新,以前互联网公益平台可以发大病求助类个案筹款项目,但是近来审核极其严格,“现在上独立项目越来越难了”。
今日头条于2018年推出的“感光计划”,通过发布困境家庭的图片故事助力募款,曾为大病救助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在2021年11月后,其官方头条账号未再发布文章,官方抖音账号也显示“已被封禁”。
在新浪微博,聚焦大病救助个案的“蓝色生命线”项目过去每月都会在微博公益简报中被提及。2023年4月的公益简报称,项目当月共召集爱心网友助力70066人次,共募集善款125.69万元。但从5月开始,“蓝色生命线”项目也不再出现在微博公益简报中。
8月,支付宝公益平台因“一帮一”项目出现舆情,亦将其下线整改。
基于公益平台的大病个案筹款空间被挤压,一部分患者家庭走向更加直接的“个人求助”,典型如通过水滴筹、轻松筹,或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
在李翔看来,现在剩下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做抖音、快手,吸引关注,“等你的粉丝量上去了,流量上去了,就可以把你的那个水滴筹的链接带在上面,那是效果最好的。有的人能筹到20万、30万”。
但这条途径的有效性同样在下滑。为了给12岁的女儿筹钱治疗,余亮(化名)尝试过这个方法。他的女儿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天津治疗时已花费20万元,来到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的三个月内,又投入50万元。
余亮和妻子两个人分别开始做短视频,一个在抖音筹了30多万元,一个在快手筹了十几万元,加上其他“好心人”捐赠,拼拼凑凑到现在。“花了70多万,我都不知道我怎么滚开的。”余亮说。
不过,从2023年5月开始,余亮的抖音账号几次被封禁,合计“关”了90天。系统提示他“作品违规”,但未解释细则。他还发现,抖音也挂不了水滴筹或者轻松筹的链接了;现在只能使用妻子的快手账号,每个月能筹到一两千元。
在水滴筹、轻松筹上募捐,也面临另一重困局。李翔表示:“这实际上就是筹你的人脉,你平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你值多少钱。”一个陪妻子从广东到河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家属告诉财新,妻子刚病不久,他用轻松筹筹了4万多元,“其实都是亲朋好友,也不好意思再筹”。
叶盈认为,水滴筹、轻松筹这类筹款工具的出现,在一个时间段内确实提升了救助效率和救助量,但“随着它跃出了普通人自救的朋友圈范围,变成一个触达熟人圈之外的公共性的平台,就会出现脱离熟人社会后的信息不对称、验真漏洞和关系制约,于是各种‘妖魔鬼怪’就出来了”。
高额诈骗等乱象影响平台公信力,导致个人求助的筹款效率下滑,最终又回归到了熟人社会。“实际上是公益机构逃避了它们的责任,把筹款的很多工作甩给了受益人——这些最需要资金的、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就是我只是给你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服务和通道,你能不能筹到钱,要看你自己的动员能力。”叶盈说。
面对这些变化,刘萌不解地悲叹:“‘蓝色生命线’挂了之后,那天我眼泪出来了,我说‘蓝色生命线’是孩子们最后一条生命线,没了。现在全国没有给大病家长发起个案的平台了,除了轻松筹和水滴筹。腾讯不让发了,支付宝不让发了,抖音不让发了。”
“你看看哪个平台给个案家庭一个求助的机会?难道个案救助真的不该救吗?”刘萌疑问。
悖论在于,“个案救助”或许符合人们朴素的捐赠心理,但多位公益行业人士无奈地表示,在理论上,这种模式实际有违公益“非特定资助”的初衷。现行《慈善法》第36条和第54条也分别规定,捐赠人及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均不得指定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叶盈更强调,大病救助类项目的筹款问题,根源即在于过度依赖个案筹款。“个案筹款注定会带来各种逐利行为,是它本身这种模式会放大人性弱点。配捐只是诱因,不是根源。”
她解释说,首先,个案筹款与个人求助类似,筹款效果依赖于受益人的“素材”或社会资源,本质上也蕴含着不平等。其次,当筹款主体以个案筹款作为运营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时,难免会滑向追逐流量和筹款额的陷阱。再者,大规模采用个案筹款造成行业刻板印象,很容易让公众误以为公益慈善组织“当中间商赚差价”。
“这种玩法特别容易把公益机构变成一个金融工具,而不是一个能够去第三次分配资源、有专业属性的角色。”叶盈说,“我认为这个是公益机构首先需要澄清自己的目标与定位、必须要转变、回归使命的事情。”
在贾西津看来,当前的个案救助有点像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在短期是有价值的,“因为你现在的公益那么弱,生态就是那么小,解决不了他的急需。”但她也表示,“长远而言,它还是需要走向一个更健康的公益生态。”
问题的关键又回到了“电车难题”的路口:谁将拉下操纵杆?还有没有其他出路?
一条此前就较为明确的路径,是推广群体性救助项目,只是转轨异常困难。2018年的公益筹款人大会上,方德瑞信曾召集了大病救助的各种基金会和平台开闭门会,专题讨论重度依赖个案筹款模式的风险,以及如何改变。“但是很可惜,没有办法有任何实质性的推动。”叶盈说。
“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的行业组织,其实没有什么话语权与执法权,只能尽可能做筹款伦理理念上的倡导,基于数据与一线观察,努力说服有共同理念的上游调整规则,同时鼓励同行遵守筹款伦理。但是,这种畸形生态与利益链一旦形成,就很难转向。”她表示,曾有过基金会做过尝试,“但是很明显,患者家庭一旦知道筹的钱并不是给到自己的,就完全没有动力去做筹款了。”
公益平台和基金会之间,虽然就个案筹款模式的风险有共识,但对于转向的态度亦存在分别。
叶盈观察,平台的人基本同意,反而是一些基金会不愿意。“当这些做大病救助的机构已经习惯让患者家庭自己筹自己的、激发极大的动力之后,是非常难有勇气和决心去做白手起家的群体性筹款的。”
“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竞争的问题。比如说如果9958瘫痪了,会不会冒出来另一个机构,就把它原来这个盘子上患者家属们习惯的玩法做大了?”叶盈解释,“所以这个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的困难。可能没有外部压力的时候,局中人是不会主动去踏出第一步的。”
她提出,想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民政部门牵头,设定一个变化的议程;需要给公益机构一定时间,逐步降低个案筹款的比重,投放更多的精力在设计、研发大病领域的群体性项目筹款;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捐赠人的教育;以及由平台方,给予群体性救助项目更多的政策倾斜——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需要一套过渡方案,不能就此对过往的个案筹款模式“一刀切”。
“这必须是一个多方都认同不得不做的事,才有可能。”叶盈说。
2018年,方德瑞信与七悦公益在南都基金会与敦和基金会资助下,联合研发推出了《公益慈善筹款伦理行为实操指引手册》,并分别于2019、2022修订更新,明确指出公益慈善筹款不应以受益人筹款资源与能力进行资源匹配。
从平台的角度,刘琴也表示:“虽然个别机构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其实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是非常多的,如果腾讯都把这条路径给他们关掉了,肯定不符合腾讯公益平台本身在运营的逻辑或者方向。”
她亦认同群体类救助项目的价值,并提出,针对现有的个案救助,平台应该为公益机构提供更多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和方法,让资金管理更加透明、增加信任度。
刘琴举例说,今年上半年,腾讯公益和微信支付、资金的团队已在研究,能否在受捐人的微信支付账户上开设一个专户,只能指定用于相关救助机构、医院等,“而现在平台上的这些资金的流向,可能更多是由公益机构和救助人本身自己去管理”。
还有业内人士提问:从根本上说,大病求助究竟是否应该被放入公益慈善的范围?“是不是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更合适?而不应该通过慈善的方式去做这个事情?”一名企业基金会人士表示。
高华俊解释称,目前中国的多层次医疗体系,包括国家普惠性三重保障制度、普惠型商业性保险、以及慈善医疗救助等。在这之中,“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与慈善医疗救助体系之间缺乏有机对接,合力不够,因而还发挥不出更大的整体功效,出现了重大疾病救助的一定缺口”。
贾西津也认为,因病致困、因病致穷的现象,与医保制度也相关,“不能期望公益就能解决,毕竟公益就保险而言,应该是一个辅助性的保险体系。”
“公益、互益、私益,还有通过税收全国统一的,都是多层次的。”贾西津指出,“每一个人其实是由多层次来保障不同的维度,这样出现事情的时候,才不至于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从定义上,群体性救助可归为“公益”,个案筹款和个人求助属于“私益”。“互益”层面也有过尝试,不过2020年11月,关于网络互助平台等监管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自2021年1月起,包括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等多家网络互助平台相继关停;涉及人数规模最大的支付宝大病互助平台“相互宝”,也在2022年1月28日关停。
中国公益行业的前路仍长。2017年至2019年,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Charity Aid Foundation)有关慈善行为的调研称,就各国慈善水平而言,中国连续三年排在全球第140、第138和第142。
另据美国施惠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估计,美国每年的慈善捐赠总额基本保持在GDP的2%左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则披露,2020年,全国捐赠总额仅占GDP的0.2%。“它是个巨大的一个差异,表明这两个捐赠市场的成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个规模是不可横向比较的。”叶盈说。
“我看有一些责难的文章,把责任扣在‘慈善市场化’上,我认为这个观点就比较偏了。”高华俊说。“‘配捐’以及任何一种募捐形式的创新,都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公益组织必须要创新,必须要有筹款能力,有资本增长能力,没有这些就没有发展。”
“公益组织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怎么筹款,要守牢基本的规则底线,例如钱绝对不能走个人账户;以及当你发展得很快,事业的版图扩张得很大时,管理的手段,包括督查、评估、监管的手段要跟上,跟不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高华俊补充。
“大病救助是不会凋亡的。但如果‘暗箱’不可行,‘明盘’怎么做?我也没有答案。”杨和南说,“不愿看到‘一禁了之’,是我想把‘暗箱’公开的根本原因——希望全社会一起讨论,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